王世襄先生的《珍賞》,有一個印象頗深的詞“四腿八”,本是來自於魯班館老木匠的口頭語,為王先生大筆所發掘而登大雅之堂,一躍成為經典名著中的經典語彙,這樣的語彙在《珍賞》、《研究》中還有許多,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王先生一比特大學問家的率真、質樸,對古傢俱及其文化至深至誠的愛和對民間匠人的敬重與情誼。
北方匠師所稱“四腿八”,又叫作“四腿八叉”,這裡的“叉”字,讀音zhā,是向外張開之意,如手張開著叫“挲著手”。“四腿八”的大名應該是四足“側腳”,宋代李誡《營造法式》:“凡立柱並令柱首微收向內,柱腳微出向外,謂之側腳。”所謂側腳,就是四足下端向外撇,上端向內收,在《魯班經》中稱之為“梢”。凡傢俱正面有側腳的叫“跑馬”(形如馬跑的時候前後腿騰開的樣子),側面有側腳的叫“騎馬”(形如人騎在馬上兩腿叉開的樣子),正面、側面都有側腳的就叫“四腿八”。
“四腿八”的側腳表明了傢俱與建築的淵源,即在結構上,吸取了大木梁架的造法。大木梁架的柱子多用圓材,直落到柱頂石上,為了穩定,柱子多帶側腳,下舒上斂,向內傾仄,並用橫材額枋等連接。早年曾追隨梁思成先生參加營造法社的王世襄先生,在其研究中將保留了大木梁架的基本造型特徵的,以圓材、直足、直棖和“四腿八”為基本形式的,歸類為明式無束腰傢俱。
在宋代張擇端《清明上河圖》中看到的傢俱,其造型普遍使用了“四腿八”的側腳和收分作法。故宮博物院的胡德生先生在著述中提出:“側腳、收分、馬蹄的使用,標誌著宋代傢俱已開始進入科學發展階段。”
“四腿八”並不玄奧,卻凝結著我國古代建築科學,但又如此簡單,比例適當即顯“四平八穩”,這不僅是結構而且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心理感受,表現出的是平衡與和諧之美。難怪簡單的“四腿八”也可以作出很美的傢俱,圓角櫃(或麵條櫃)便是一例,此類傢俱有洗練挺拔、俊俏靈秀之氣,收斂的線條給人以向上延伸的空間想像,而且奇妙的是,內傾的側腳使櫃門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然閉合。
“四腿八”在民間傢俱上是如此普通,最常見最典型的便是條凳。